教学科研两不误 谁说教师最清闲 —— 访朝鲜语系高陆洋副教授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4-10-10浏览次数:2959

教学科研两不误 谁说教师最清闲
——访朝鲜语系高陆洋副教授



  高陆洋老师2005年来到本系任教,2008年评为副教授。十几载求学路,九年上外情,高陆洋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自己对学术与教职的理解与热爱。


  初见高老师时,满脸的微笑,一种莫名的亲切,忙碌的身影,我看到了一个年轻有为,幽默感与亲和力兼具的青年教师形象。
 借朝鲜语系创办20周年之契机,笔者有幸采访了高陆洋老师,并为其严密逻辑的思考方式、严谨不苟的治学态度、精辟深刻的见解和真挚热忱的教学热情深深感染和折服。


求学十几载 “强扭的瓜”也甜


  高陆洋老师笑称选择朝鲜语是父母的“功劳“,自己的兴趣所在是广告媒体专业,但由于当时父母认为朝鲜语专业发展前景明朗,于是选择了当时朝鲜语界的权威学校延边大学。进入延边大学度过四年的的本科时光,大学毕业之际,高陆洋老师本有十足的把握进入辽宁省安全局,但是自己觉得专业上还有很多不足,想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充实自身,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考上了延边大学的研究生。研究生阶段高陆洋老师师从崔羲秀教授学习和研究朝汉对比。谈到与金基石教授的缘分,高陆洋老师感慨不已。他曾在延大汉语系听金基石老师的研究生课程,对金教授的学识和大家风范佩服得五体投地,并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金教授一样的权威。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高老师逐步确立了未来的职业志向:教师,学者。在研究生阶段,高老师获得韩国祥明大学的奖学金,即赴祥明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并在祥明大学的完成了硕博连读课程,研究方向为语言对比。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后高老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如愿以偿成为金基石教授的首届博士后“弟子”,这段师生缘也得以延续。

  高老师感慨道求学路上有顺风顺水的时期,也有不知所措的迷茫期。但在求学道路最艰难的时期,总有很多老师慷慨赐教、指点迷津,使他有了更开阔的学术研究视野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说,“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是因为遇到了太多优秀的、具备大家风范的好老师。”对此,他表示感到无比幸运和感激。笔者也深信与他所遇到的恩师一样,高陆洋老师也是一位充满爱心,引领与呵护学生的好老师。


九载育人路 也有风雨也有“情”


  高陆洋老师于2005年进入上外,主要负责精读和翻译课程的教学工作。谈及朝鲜语系的发展,高老师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欣慰地说,在上外工作的这九年里,他看到了一个逐渐发展、完善、壮大、成熟的朝鲜语系。在招生方面,朝鲜语系每年级一个班扩展为两个同等规模的平行班;课程设置和建设方面,在坚守上外的特色—突出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文化、文学领域的课程逐步增加完善,朝鲜语系从培养对象国语言人才向着培养对象国文化通才的更高目标不断前进;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教师研究方向覆盖面拓宽,从语言(本体,对比),到文学(古代,近现代,当代),再到文化(历史,国情等),基本涵盖了对象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培养对象国文化精英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老师用了四个字来概括他在上外朝鲜语系的生活:紧张、愉快。紧张是因为作为大学教师,具备教师和研究人员双重身份。一方面要搞好教学,一方面要兼顾科研工作,不能顾此失彼,因此总觉得时间和精力不够用。看来误解教师一职清闲的人可是大错特错了。紧张的另一个原因是,用高老师的话说,周围的“学霸”太多了。同事们都特别努力,在这样的“激流”中,“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时时压迫着他,迫使他不断努力前行。也正是因为教学科研生活的“苦中有乐”,才他能够痛并快乐地坚持下来。愉快则来自成就感,而成就感来自学生们的不断进步与成长,来自自身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

  高老师认为,教师是最幸福的人,因为总能面对一群充满活力、未来一片光明的人。“和年轻的学生们一起的时候,耳濡目染,自己也变得更加年轻了,这也许就是最大的愉悦和幸福吧”,这是高老师对于教师生活的评价。有人说“世界上最年青的职业就是老师,因为总是和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年在一起,能让心灵永葆青春”,这或许就是高陆洋老师的真实写照吧。


期望切切 要“将才”非“匠才”


  对于教育,高老师也有独到的见解。谈及朝鲜语专业的前景,高老师十分乐观。他认为朝鲜半岛是个充满可能性、充满生命力的地方。朝鲜半岛的地位不容忽视。不论是军事政治,还是经济文化,朝鲜半岛都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他对此专业抱有极大的信心。但他指出,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日益增加的竞争。作为朝鲜语专业的一员,他时刻思考如何让我们的专业,让我们的学生更具竞争力。我们需要打破单纯的语言人才培养的局限,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向着培养对象国文化通才的目标迈进。

  高陆洋老师曾在课堂上对我校的教育表示出深刻的忧虑,他指出上外的教学似乎渐渐沦为培训机构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将才”而是“匠人”。问及缘由,高老师称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更适合培养“匠人”,而不是“将才”。有语言基础,但不拘泥于语言,而是将语言作为工具,在更高层次上去理解对象国,掌握对象国,并以此为基础,树立针对对象国的对策,这样的了解对象国语言文化通才,就是将才。他表示作为全国顶尖的外语学府,我们上外应当有培养将才抱负。“我们需要达成共识的是:上外不能满足于培养匠人!”慷慨激昂,掷地有声,这一声呐喊是高老师对朝鲜语系及整个上外培育将才的热切期望。

寄语殷殷 真情犹系学子身


  作为一个汉族朝鲜语教师,虽然存在语感差异的局限性,但是高老师认为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并且他指出汉族教师的许多优势,比如汉语能力,英语能力,对比视角上的文化理解和解释能力等等。所以克服自己的惰性、胆怯,汉族学生也能学好朝鲜语。无疑这是汉族的朝鲜语学习者的福音。他经常和同学们说,别和别人横向地比,和自己纵向地比,那样的胜利才有意义。他还说,“需要语言,但不能只有语言。就像需要钱,但不能只有钱一样。”这句话不仅是对朝鲜语系学子的殷殷寄语,也是所有的语言学习者来说都是需要思考的议题。

  采访末尾,高老师对于大学学习和生活道出了一番鞭辟入里引人深思的见解,现笔者将原话摘下,以期与朝鲜语系学子以及所有大学生共勉。“珍惜自己的专业。不管你以后干什么,这个让你花费四年宝贵时间的专业永远都会是你的优势所在,所以不要荒废它,要发挥它;珍惜大学的友情,不管你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恩仇,大学同学永远都是最宝贵的资源,所以不要荒废它,要培养它。”


  撰稿:易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