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院·党建丨厚重历史 匠心独具:走进上博东馆,探究文明根系,厚植家国情怀

发布者:李卫峰发布时间:2025-03-06浏览次数:10

    20241213日,东方语学院党委组织部分师生党员、党章学习小组学员前往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展了“党建扬帆东馆,文韵筑梦中华”专题“红色大寻访”活动暨主题党日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参观文物瑰宝与聆听专业讲解,进一步加强党员对爱国主义精神与匠心精神的理解,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与“四个自信”,增强党性修养。

本次活动由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王征、党委副书记李燕、教工党支部书记张雪峰带队,阿拉伯语、朝鲜语、波斯语、泰语、印尼语、越南语、土耳其语、印地语等8个专业27名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参加。

   「铜鼎余韵」体悟厚重历史背后的家国情怀


   东方语学院师生们首先来到青铜器馆,参观了许多历史悠久、制作精美的青铜器文物,其中包括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和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的大克鼎和晋侯苏编钟。在与一件件文物的近距离接触和博物馆讲解员秦老师生动的讲解之中,大家对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赞叹于古人的独具匠心和聪明才智,也进一步坚定了自身的文化自信,纷纷表示要用自己所学语言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东方语学院师生们还了解到了大克鼎背后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大克鼎藏于苏州潘达于的家中,她特意邀请工匠打造坚固的大木箱并将大克鼎藏匿于住宅地砖之下,以躲避战火。苏州沦陷后,日军曾七次到潘家查抄,欲图抢走大克鼎,但始终没能得逞。新中国建立后,潘达于将大克鼎无偿捐献给国家。1952年上海博物馆建立,大克鼎正式入藏上海博物馆,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参观当天是第十一个国家公祭日,师生们在悼念遇难同胞的同时,也深深地被先辈艰辛护国宝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以史为鉴,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大克鼎的故事为激励,在铭记历史中勇毅前行,共筑中华复兴梦,捍卫和平与尊严。


  「切磋琢磨」领略源远流长的匠人精神


   随后,师生们一行参观了雕塑馆、玉器馆、陶瓷馆与钱币馆。在古代陶瓷展厅,琳琅满目的陶瓷珍品令人目不暇接。从古朴典雅的原始陶器到精美绝伦的明清瓷器,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古代工匠们的匠心精神与无穷智慧。一只宋代汝窑的清釉盘,温润如玉的釉色,简洁流畅的造型,这背后是工匠们对原料精心筛选、对火候精准把控、对工艺精雕细琢的执着追求。师生们围聚在展柜前,仔细聆听着讲解员对于陶瓷工艺、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的详细解读,深刻领略到了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卓越地位与深远影响,也真切感受到了匠心精神在传承千年的工艺中熠熠生辉。

    通过此次红色大寻访活动,东方语学院师生党员们不仅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还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精神。他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所学语言为载体,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宣传历史悠久、灿烂多彩的中华文化。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党性教育的生动实践,也是一次陶冶情操、领略历史的生动体验。东方语学院党委将继续带领师生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观感想

    我有幸参与了“党建扬帆东馆,文韵筑梦中华”党员活动,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参观中,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那些爱国人士保护、捐赠文物的事迹,不仅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珍视,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作为一名党员和语言教师,它们激励我将这份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传递给我的学生,培养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同时,我将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中,自信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精深。

——印地语教师 顾青子

    

1213日我有幸参加了红色大寻访“走进上博东馆”活动,和大家一同探索中国古代艺术简史,感受中华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青铜馆中,古人的智慧凝聚于器形与纹饰之间,彰显了礼制与艺术之美;雕塑馆内,精美的佛像与石雕展现了古代匠人的卓越技艺;货币展以历史为脉络,生动呈现了中国商业文明的演变;陶瓷展则通过历代瓷器的精湛工艺,展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辉煌历程。作为语言学习者,我深感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今后将用所学语言向世界介绍中国历史瑰宝,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人了解真实而鲜活的中国故事。

——2024级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博士生 马萃晗

    

    本次上海博物馆东馆参观,使我感触颇深的是玉器馆的展览,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讲解员提到,“打磨一件玉器,就是一个匠人的一生”,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专注于一事、一艺的匠心精神。文化自信源于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而讲好中国故事,正是以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桥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历史之美和精神之韵。通过此次参观,我更坚定了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信念。

 ——2024级 亚非语言文学硕士生 孙玉

    

    走进上海博物馆东馆,各色的青铜器、瓷器、雕塑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其中古代玉器馆最令我印象深刻,玉的莹润与巧琢,尽显古人的审美。此次学习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让我汲取先辈精神力量,砥砺前行。

——2024级 越南语本科生 朱欣彤

    

    参观上海博物馆东馆,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工匠对话。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瑰宝。特别是大克鼎的守护人潘女士,用智慧和勇气,在日军搜捕中保护了这些文物,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象征。它们让我们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文化自信。

——2023级 土耳其语本科生 王禹欢

    

很高兴能够参与本次活动。通过讲解员的细致讲解,我初步领略到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发展历程。得益于上海近代以来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上海博物馆通过自愿捐赠、境外征集、海关收缴等途径,海纳百川般地吸收了全国各地流失海外或即将流失海外的精华文物。正是这一件件载有历史记忆的文物,让视通万里的当下,得以窥见中华古代文明的兴衰,构筑起思载千年的中国文明根基。

——2021级 印尼语本科生 赵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