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雨时,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2021级学生,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金融学专业辅修学生,共青团员,高中就读于广州市执信中学。本科期间曾担任上外舞蹈团副团长、辅导员助理,及国际青年组织调查研究工作室、校团委学联社会联络与合作部和学院职业发展部干事。本科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学生称号,多次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曾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上海市一等奖、上海外国语大学冬季“致远计划”社会实践大赛一等奖等奖项。曾担任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商翻译,并参与各类志愿实践活动。
初探星河,求知步履轻
“去成为勇于试错的大学生、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复合型多语学习者!”这是郝雨时自进入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后时常从老师和学长学姐处听到的建议。由此,大一期间,在阿语的海洋中埋头学习之余,她见缝插针地“抬头”,怀着极大的好奇与热忱参与各学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并十分幸运地入选语言博物馆“多语种+”意大利语拓展课程以及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举办的“区域国别研究方法论训练营”。外交实践、田野调查、跨文化交际、品牌研究、区域国别学……当这些新奇的概念与语言学习结合,阿语人郝雨时似乎发现了新天地。
课堂之外,郝雨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她曾数次担任上海图书馆、跳蚤市场和社区秩序维护等多类志愿者。同时,尽管在学院支教队选拔中落选,郝雨时依旧不懈寻求机会,并于大一暑假作为带班老师、摄影和宣推人员参与广州市中小学生科技夏令营的志愿服务,收获了与营地老师、志愿者同学和参营学生间宝贵的情谊。
雾里寻灯,兼程觅微光
大二伊始,郝雨时如愿于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开始金融学辅修。随着阿语和金融学习的深入,她充分利用每次课堂展示和撰写课程论文的机会,选择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学与金融学话题,从不同角度强化对地区议题的理解。同时,她两次参与“致远计划”社会实践大赛,分获一等奖和优秀奖;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校级二等奖。
然而,由于阿语专四备考和辅修学习的压力,以及对未来方向的不确定,焦虑和迷茫成为她这一阶段的关键词。为求化解,她一方面参加阿拉伯语书法、翻译比赛和学院特色活动东方风情展等阿语周边活动以保持对语言的兴趣,另一方面加入校团委学联社会联络与合作部和学院职业发展部,通过参加“朋辈讲座”等活动了解学长学姐的校园经历和发展路径, 参与毕马威攀登者计划训练营、网易雷火全球本地化职业能力拓展训练营和学院求职工作坊,以提升求职竞争力,并在大二暑假于英孚亚太研发中心担任海外游学产品运营实习生。
这段“多手抓”的经历不仅是学业能力的考验,更是一次自我认知的深化——她逐渐明白,迷茫中的每一次探索和尝试,终将成为照亮前路的微光。
执炬破茧,星辉映前程
虽然出国交换未能成行,但得益于学院丰富的对外交流活动,郝雨时在国内也能有许多和阿拉伯人“面对面”的机会:她作为展商翻译连续参加了两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服务来自沙特阿拉伯和阿曼的展商,服务事迹受上海侨联公众号报导;参与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校长团等校际交流的接待工作、“中国阿拉伯语月”上海站活动和“世界阿拉伯语日”庆祝活动的协调与保障工作;加入国际青年组织调查研究工作室,协助共青团中央对亚非地区国家青年组织进行调研。在这一阶段,她尝试作为辅导员助理,协助辅导员服务学院老师和同学。
经过两年的探索与积累和在国内仔细的思考,郝雨时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了保研的道路。在确定将跨专业选择研究生项目后,她利用大三的时间自学部分计量经济学知识和STATA等数据分析软件,撰写系列实证论文,申请并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优秀营员,最终选择清华大学博士项目继续深造。
学习之余,郝雨时作为上外舞蹈团成员参与比赛和演出十余场。参加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并获上海市一等奖、上海国际之春音乐节“星梦启航”学生艺术团专场演出、上外七十五周年校庆文艺汇演以及上外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学宣传片的拍摄……上外丰富的美育活动提升了郝雨时以心灵与世界共振的微观感知力,并反哺于日常学习工作。
从多语学习者到跨文化沟通者,从课堂求知者到社会服务者,郝雨时始终以"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为目标奋力前行。她的经历诠释了一名语言学习者如何突破学科的边界,一名青年如何将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相融合,经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得以语言为舟,以实践为桨,驶向彼岸。